毕业季又至。眼下,如何给孩子留下一段美好的毕业回忆,成了家长的“头等大事”。毕业旅行、毕业写真几乎成为小学、幼儿园毕业生的“标配”。五年级学生家长刘侃给记者晒出一张毕业账单——全班毕业旅行预算近17万元,毕业写真预算2万余元,此外还要定制旅行和拍摄时穿的服装……“毕业季就是烧钱季!”刘侃无奈地说。(7月4日《文汇报》) 毕业季成“烧钱季”,的确是这些年越来越盛行的怪现象。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孩子,在毕业之际聚餐、互赠礼物、拍毕业艺术照、举办毕业盛典、毕业旅行等,似乎已成标准套餐、标准动作。有调查显示,这其中的花费普遍在数千元,更有部分学生的毕业花费达到数万元。这恐怕是一种不理智的风气,虽然很多家庭有钱,在孩子的毕业消费上不存在“不自量力”的问题,但这种导向,其实要不得。 毕业,意味着一段人生结束和一段新旅程开始,的确具有一定纪念意义。但这种纪念意义其实是要论学习阶段与年纪的。大学毕业生从向天空抛出学位帽的那天开始,就意味走上社会了,随着从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生活模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也会转变。这时的毕业,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有必要通过一些神圣仪式,表达对过去的告别与不舍,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花费一些金钱也是可以的,毕竟他们马上就要自力更生了。 然而,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孩子的毕业,只是对某个学习阶段的告别,虽然也有回忆和期盼,也有分离与不舍,但学生角色没有变化,学习任务还很艰巨,学习过程也很漫长,学习成绩还需要努力,毕业的庆祝意义并不大,照几张毕业照,互相留个言,最多送些小礼物,就足矣。尤其是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尚处于“黄瓜起蒂”阶段,远未到“瓜熟蒂落”的丰收时刻,大搞毕业典礼,进行铺张的毕业消费,未免太超前了。 更重要的是,毕业季成“烧钱季”不利于培育中小学生、幼儿园孩子的正确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消费观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永不过时。当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毕业开始,就以“庆祝毕业”为由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游山玩水,且一掷千金,并以为这就是培育情感、纪念人生,日后恐怕会成为太物质化的孩子、太物质化的社会人。同时,不少孩子因不具理性消费的常识与自觉,极可能在毕业消费上和有钱孩子盲目攀比,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总之,毕业季成“烧钱季”,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心态、摆正自身的位置,不利于他们在日后做出正确消费选择;高消费的毕业谈不上有多少内涵,满足的或许只是家长的虚荣心,未必能为孩子们留下完美回忆。实际上,毕业活动应该具有深深的情感价值。比如,让毕业生在校园种植树苗;封存学生们的心愿,若干年后再来开启;把学生的声音录下来,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上述报道提到,电影《城南旧事》中有一场毕业典礼的场景:校长肃立在讲台上,每个学生在听到名字后走上讲台,向全场同学、观礼家长鞠躬,向校长鞠躬,然后郑重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这种毕业典礼庄严有仪式感,还打动人心,值得学生一辈子铭记。(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何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