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10月起,浙江杭州市凤凰小学正式推出“轻声教育”,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相应等级音量说话。校长缪华良对记者说,国民素养要具备国际水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同的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早在2012年,杭州市就提出了“公共空间意识”的德育教育,“在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无污言秽语、嬉戏打闹”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凤凰小学,杭州许多小学也有关于“轻声教育”的思考。(6月28日《钱江晚报》) 不论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在图书馆里,抑或在电影院里,在许多公共空间中,我们难免都会遇到一些人旁若无人地自说自话。即使是在私人空间里,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可能因为打电话、看电视、放音乐等音量问题产生不快。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陌生人之间、半熟人化的邻居之间乃至熟人之间,都可能因为音量问题产生纠纷与冲突。 在一个沟通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里,我们不仅需要学会“有话好好说”,学会讲道理,学会有效表达,也需要让说话的音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说到底,有理不在声高,说话的音量也需要因时而变、因事而变;不分场合、缺乏群己界限的“有话大声说”非但不能赢得“脸面”,反而暴露出自己文明素养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贫乏。 教育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要对孩子们进行如何为人处世的社会化。“轻声教育”并非一刀切地要求孩子们降低音量,而是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来控制自己的音量。 “轻声教育”表面上束缚了孩子们“想说就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权利,实际上,却是一种关乎规则与边界的教育;当所有人都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图景就会出现。 在一些学校只关注孩子知识学习的背景下,杭州一些小学能够重视“轻声教育”,显得难能可贵。“轻声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们降低音量,而是要求孩子们“宜小则小,宜大则大”,在阶梯教室舞台上和户外运动、演讲的时候都要大声说、放声说。“轻声教育”不仅关乎孩子们沟通表达的素质与技巧,更关乎他们的精神家园建设。 学会和他人打交道,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化历程。缺乏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心中只有自己却没有给他人留下足够的位置,一些人热衷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导致一些原本需要安静的公共空间变成了人声鼎沸的“菜市场”,既影响了自己的表达效力,也给其他人带来了不便。 在鱼龙混杂的菜市场,嘈杂的环境让人们习惯了“比嗓门大”;可是,在许多公共空间,并不需要这样的众声喧哗。作为一种育人手段,“轻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说话的腔调,同样关乎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