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大怪兽”“谁是你心中的战神”“给孩子的希腊神话”“带孩子用耳朵走遍21个国家”……儿童听书节目正进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之中。专家在肯定这种新变化的同时,强调不应忽略传统阅读方式在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培育阅读品味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无论采取何种阅读方式,家长的陪伴、共读与倾听,都是不可或缺的。(6月17日人民网) 网络时代,阅读也变得多元化,听书就是其中之一。听书颠覆了人们对阅读的认知,因为操作简便、节省时间,深受公众喜欢,甚至成为不少孩子的阅读捷径。 一方面,听书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现实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进行阅读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书无疑为这种利用提供了支持。因为听书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需要再去图书馆借书,不用担心图书损坏或者丢失,让阅读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在解放了双手之下,我们可以一边获取知识,一边从事其他工作。不仅如此,听书时,遇见好的篇目可以进行剪切复制和保存。总之,比起传统看书,听书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这应该是很多人选择听书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面,听书可以给人一种立体的阅读感觉。尤其是一些情感故事,通过声音来传递,有着很大的感染力,能够全方面地表达情感,远比传统的文字阅读更立体、更直观、更有感情。而诗歌朗读这样的篇目,听书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一点是传统纸质阅读无法企及的。 听书的上述优势,正是儿童听书节目日渐盛行的原因。即便如此,让孩子听书,仍然不能完全代替纸质阅读,让孩子听书还是应该谨慎选择,不能沉迷,不能盲从,应该适可而止。 一方面,包括孩子在内,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为了吸收和消化,达到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目的。因此,不管是听书还是读书,都应该将理解消化作为最终目的,注重阅读质量,通过阅读实现知识为我所用。尤其是听书,不能只是追求阅读的形式和数量,不能只是停留在浅阅读层面上,还应该追求阅读效果。深读、精读、多读一些经典国学,才能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多读一些经典名著,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进行阅读,确保理解、消化和提升,而不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追求速度和数量。 另一方面,听书不能只是听,还应该加强互动。尤其是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少儿期正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阅读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这样不仅有利于其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也能够达到增进亲情的效果。因此,在听书过程中,父母也应当陪伴,而不是将孩子放在一边,并要适当与孩子互动,积极为孩子听书解疑释惑,在互动中引导孩子听书,提升孩子的听书质量。 听书虽好,但不可代替阅读。快节奏的听书虽有优势,但传统纸质阅读更具有仪式感,更能提升阅读质量。尤其是对少年儿童来说,还是应该经常培养其健康平和的传统阅读心态。(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刘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