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凑巧,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周末重合了,也就是说,小朋友们能在六一儿童节愉快地玩耍两天。虽然假期的时间是和平时的周末时间一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因为他们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童真,在父母的陪伴下愉快地玩耍。(5月28日澎湃新闻) 有研究证明:适当与父母或者小伙伴玩耍,可以增强孩子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自我协调能力,从而促使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继续发育。那么,究竟每天给孩子多久的时间玩耍呢?去年6月,由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体育大学共同研制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发布:指南对少年儿童的运动、游戏时间给出了具体建议。其中明确,孩子每天玩耍的时间最好是3个小时。 但现实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影响下,许多家长无奈地掐掉孩子们自由玩耍、走向户外的时间,让他们投入到无止境的兴趣课、培训班里。也有一些家长尤其是年轻父母本身就喜欢“宅”,也不愿意陪孩子走出家门,致使孩子们“宅”在家里的越来越多,离友情和社会越来越远,心理和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小学生“玩耍”的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感到身边小学生放学后自由玩耍的越来越少,至于原因,66.8%的受访者认为是年级升高课业繁重所致,57.1%的受访者认为是升学压力大所致。不难看出,并非孩子们不想玩,而是没时间玩。 “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从去年2月起,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专项治理行动。但现实是:一边,教育行政部门在不断出台政策;一边,校外培训市场依旧非常火爆。给学生减负,为什么这么难?其实,站在家长角度来说,学校减负,但别的孩子仍在参与补习班,又无不产生了一种“吃亏”的心理。于是,不少家长明知孩子很苦,但为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还是违心地在给孩子施压。 可见,要让孩子们自由玩耍,在“减负难”的语境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奢侈品。有的家长说,孩子现在学得苦点,长大就幸福了。那么,什么是幸福?收入多、地位高,就一定能增强幸福感吗?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幸福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不仅玩耍的自由和权利都似乎被剥夺了,而且身体素质着实令人堪忧。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教师,它的教益无穷无尽,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却没有机会与这位教师亲近,实在遗憾。”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的家长还是尽量带着孩子经常走出家门,多多亲近大自然,陪同孩子玩耍、奔跑、跳跃,不仅有利于身心愉悦、开阔眼界,孩子的精神头也更足,学习也更高效。父母给予孩子的,不应该仅有衣食无忧、钢琴奥数等,更应该有一双强健的臂膀、一种乐观的心态。 六一儿童节,让孩子们少做点功课,多陪他们玩耍,不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付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