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第八次少先队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包括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刘嘉慧、奉贤区塘外中学唐莺等在内的多名少先队员,关注到了不少同学平时做作业依赖搜题软件,但在考试时解题思路错误百出、得分并不高的现象,并做了调研,同时提交相关提案,建议限制使用搜题软件查题次数、软件不给出答案而是提供解题思路等。(5月22日央视网)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不断发展,各种搜题软件应运而生,成了很多学生信赖的“作业神器”与“解题参谋”。诚然,图文影并茂的搜题软件,就像学生身边随叫随到的智能老师,给学生的学习解惑提供了有益的选择路径,而且很方便,有助于学生拓宽学习思路,丰富学习技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效率。 然而,有些学生过度依赖搜题软件解决问题,几乎逢题必搜、逢题必抄,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弱化,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学习效果自然难以保障。显然,这样的“搜题式学习”,对学生弊大于利,也违背了教育真谛,值得警惕和反思。 “搜题式学习”不是学生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相关企业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笔者以为,各方有必要给搜题软件设一个“公共责任密码”。 搜题软件的研发运营企业可以推行实名注册制——每名学生只能注册一个账号,且限制每天的搜题次数(不宜超过两三次),超过次数就不再提供服务。同时,实施分层解题,针对少量较难的题目给出完整解答步骤,针对中等难度或较简单的题目只给出解题思路、解题分析等,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完成题目。 而家长不能把孩子的学习都交给搜题软件,不能当“甩手掌柜”,而是应该承担必要的监督或辅导责任。如果家长有时间、有能力辅导孩子,最好陪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解惑;如果家长的时间、精力和辅导能力都有限,没法辅导孩子,也应该努力监督孩子少用手机,少用搜题软件,鼓励孩子多动脑筋、多找自主学习的路径。 学校老师则应该与家长积极沟通,教育引导学生减少或摒弃对搜题软件的依赖,并在留作业时多动脑筋,尽量推出创新型题目或改进型题目,让学生难以直接搜到题目。学校还可以发展自己的在线教育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增加老师与学生的学习互动,提供更多的在线辅导,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平台进行互助式学习交流帮助。另外,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老师也不宜完全进行书面审查,不宜一收了之或一阅了之,而是应该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通过抽查等方式要求一些学生在教室现场讲解解题思路,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或收获。这样,就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辅导路径,就能倒逼或督促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多用心、多动真格、多进行主动研究。 搜题软件是一柄双刃剑,给搜题软件设一个“公共责任密码”,就给搜题软件的安全性、合理性加了一道保险。(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李英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