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教育时评:让少数民族的幼儿学好普通话

2019-5-22 10:55| 发布者: news| 查看: 723|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多媒体影音设备、“AI老师智慧教育系统”、网络课程教材……这些原本大城市才有的教学条件,如今已经慢慢普及在四川大凉山幼教点的课堂上。记者5月中旬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看到,

  多媒体影音设备、“AI老师智慧教育系统”、网络课程教材……这些原本大城市才有的教学条件,如今已经慢慢普及在四川大凉山幼教点的课堂上。记者5月中旬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看到,一群五六岁的彝族娃娃坐在网络电视前,正跟着“AI老师”学说普通话,琅琅的跟读声在村子里回荡。(5月22日央广网)

  多媒体教学助力少数民族幼儿学好普通话,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和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从而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广泛推广普通话,让彝族中小学生们都学会说普通话,都会使用普通话。这虽然是一个教学、教育的主题,让凉山州的小朋友长大后能够走出凉山州,走向四川,走向全国。但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助力学好普通话,也是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从源头上脱贫致富和保持脱贫致富成果,从而根除贫困代际传递,值得点赞。

  时下,由于受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也不均衡;随之带来的是教育事业发展也滞后,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短、不达标。特别是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少,群众习惯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比如,彝族群众习惯于使用彝语,相当一部分彝族青壮年听不懂汉语,自然无法与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通话交流,这样既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发展本地经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必须普及普通话。毕竟,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要防止贫困地区或欠发达地区贫困代际传递,扶贫工作应当从教育抓起,从教育上抓扶贫,让幼儿们学好普通话是关键。

  事实上,凉山州彝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率比较低,如果不从现在做起,及时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等现在的幼儿们长成青少年,甚至成人后,再来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比较困难,他们想走出本地发展也比较困难。这对现在的幼儿们来说,是一种失望;对本地来说,也是一种损失。特别是现在的幼儿不会说普通话,等他们成为父母后,不利于在他们的孩子中普及普通话,这样一代一代人不会说普通话,极不利于当地脱贫致富和巩固脱贫致富的成果。

  毕竟,语言不通,不仅本地人难以走出去,外地人也难以走进来,特别是客商怕进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如何快速发展?记得有一则故事:有个港商到内地投资考察环境,在听取汇报时,由于听不懂当地官员讲的方言,不得不把投资意向投向他处。可见,在经济生活中确实需要讲普通话,普通话也是生活、生产和投资的环境。少数民族人会讲普通话,就是在营造这种生活、生产和投资的环境;否则,怎么能借助外力搞好扶贫开发呢?即使“精准脱贫”了,又怎么能保持脱贫成果呢?从这个角度上讲,帮助少数民族幼儿学好普通话,不仅是“精准扶贫”的需要,更是防范“返贫”的根本措施,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奔跑。

  当然,也不能局限于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采取更多更好的办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如果能够从现在抓起,从幼儿娃娃抓起,则更好。(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玫昆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