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无声食堂”也是“有形教化”

2019-4-17 11:00| 发布者: news| 查看: 1234|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食不言”吗?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实行一个多月了,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一至三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食不言”吗?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实行一个多月了,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一至三年级)学生就餐时间缩短约5分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4月15日,该校副校长林勇告诉澎湃新闻。(据4月16日澎湃新闻)

  出自《论语·乡党》的“食不语,寝不言”,是在我国流传2000多年的古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针对低年级学生就餐时说话、打闹的现象,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这无疑是对古训的实践,更是对学生的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无声食堂”胜过千言万语。众所周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命题,对未成年人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能忽视任何细节,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校食堂是公共场所,学生就餐期间高谈阔论、打打闹闹,是一种不太优雅的现象,甚至是不文明现象,如果耽误了吃饭时间,一些学生就会直接倒掉。通过“无声食堂”来倡导学生文明用餐、不浪费饮食,就有其现实必要性,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文明有公德心的人,就餐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无疑也是现代文明教育在学校的延伸。

  而且,就餐时口若悬河,不仅会对周围人造成一定的语音骚扰,而且也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早有相关专家普及这类知识:吃饭时大声说话,或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可能会造成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胃肠,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消化系统疾病;吃饭时说话,唾沫星子乱飞,容易污染食物,传播细菌。因此无论是从文明养成方面,还是培养健康理念方面,都需要打造“无声食堂”。

  事实上,“无声食堂”并不是孤例。湖南浏阳市社港中学、江苏徐州丰县和重庆也有学校提倡“无声食堂”。然而,从“无声食堂”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产生了诸多争议。有部分教育人士对此忧心忡忡,称学校这一做法违反了孩子活泼爱动的天性,看似秩序井然,实则禁锢了孩子们的天性,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等。然而笔者认为,“自由如得不到限制便会成为牢笼”,“无声食堂”只不过是推广文明礼仪的一项具体举措,“禁锢孩子们的天性”实则有点偏离靶心,言过其实。

  学校推“无声食堂”,不仅对学生有好处,也是倡导“国人安静吃饭”的前站。著名作家三毛在《亲不亲,故乡人》的散文中曾经勾勒过这样的场景:“家人带我去饮早茶,走进那一幢挤得水泄不通的大餐厅,一阵乱哄哄的吵闹喧哗扑面而来,几乎将人袭倒。邻桌又坐了一群谈生意谈得拍桌对骂几乎大打出手的客人,在那样令人神经衰弱的噪音里我们全家默默的吃了一顿,彼此没法交谈一句。出来时在街上我生起气来了,脸色僵僵的,父亲长叹一声对我说,‘不要气,如果这种事也要气,身体还可能健康吗?’”

  尽管三毛笔下的国人就餐时“鸡飞狗跳”的现象,已经过去30多年,我们的社会文明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但她以白描手法写就的就餐现象,如今依然没有彻底远离我们,我们必须承认一些国人的就餐行为,和欧美国家民众的就餐行为存在一种“文明堕距”。而在未成年阶段, 推进“无声食堂”建设,实则是对学生的“有形教化”,是提升学生修养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更多安静吃饭的公民。

  希望类似的“无声食堂”能走进更多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让文明在餐桌上优雅绽放,让安静吃饭不再成为一种奢侈。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樊树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