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成立以来,临终关怀服务在多个省份逐渐开展并为更多人所知,这些服务多是针对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鲜有人意识到,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孩子,也需要专业临终服务。雏菊之家、蝴蝶之家……近几年,国内开始出现一些组织,致力于儿童舒缓治疗及临终关怀。但截至目前,大众不了解、政策不支持、资金不持续,仍旧是儿童临终关怀服务的最大困境。(4月7日《新京报》) 儿童临终关怀,是指从儿童患者被诊断为不可被治愈的疾病起,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支持和照料,用以帮助患者舒缓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直至离去,时间一般为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可以让患癌等儿童在生命最后时段内少些痛苦,更有尊严地离开,也能让家属对孩子的离去更少些压力、哀伤。这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 然而,就现实看,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工作还是处于低水平。儿童临终关怀工作更是滞后和低下。之所以如此,主要因素在于: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没有把儿童临终关怀同成人尤其是老人临终关怀一样同重视、同研究、同推进、同支持,致使宣传不够、人们了解不足、政策出台不足,进而病房建设、资金支持不足。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全国很多医院等几乎不设类似的病房,不开展类似的服务。 二是观念错误。社会尤其是患者家属对于儿童临终关怀认识不清,不知道所谓的临终关怀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比如,一些临终儿童的父母等亲人,一味认为只要在医院多花钱、尽力花钱治疗,不管是不是无谓的治疗,就是爱,就是临终关怀;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家属认为将死之人治疗也无效,即便治疗也是浪费财力物力,索性对患病儿童听之任之,让其在疼痛、寂寞等受苦受难中去世。殊不知,儿童临终关怀主要以照料、关怀为最终目的,此外还有维护患儿的尊严、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共同面对死亡,这些才是对临终患儿最有效的服务和关怀。 人人生而平等,包括儿童在内的人,都应该有尊严和有质量地生与死。要提升我国儿童临终关怀质量和水平,就要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发力,关怀“儿童临终关怀”,走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合力“加速度”。一个层面的努力应该是,针对社会尤其是临终儿童家属对儿童临终关怀认识不清的问题,除了需要个体自我提升对儿童临终关怀的意义、范围、方法、途径等尽可能的认识之外,更需要政府卫生等部门进一步提升相关的基本卫生常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尽量扩大社会对儿童临终关怀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以备不时之需。 另一个层面的努力应该是,针对儿童临终关怀医疗资源配置不足、制度设置不合理、资金支持匮乏等问题,要把儿童临终关怀有效提升到成人尤其是老人临终关怀的高度,同看待、同安排、同推进、同支持,鼓励医疗机构等多建设配置临终关怀资源,并通过政府提供资金、人才、场地等优惠和扶植措施,加以切实促进;此外,也要针对现有的一些不利于临终关怀工作的阻力因素,如医院死亡率考核等,进行制度改革和优化。(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余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