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落实校园陪餐制要消弭监督盲区

2019-3-21 11:20| 发布者: news| 查看: 1135|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日前,教育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公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从4月1日开始执行。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

  日前,教育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公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从4月1日开始执行。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3月20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牵动人心,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公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强调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这是顺应民意、积极化解矛盾的有力措施。

  但是,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对学生“营养餐”计划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制度规范。其中,校长陪餐制成为最大亮点。其后,各地也都陆续制定了学校管理人员陪餐制度,以确保校园食品安全。现在陪餐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就必须对以往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予以重视。

  首先,负责人陪餐制固然好,但以当下学生、家长、教师所处的地位来看,他们能否对 “负责人陪餐制度”实行有效监督?相对而言,幼儿园、学校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食堂后厨更是“闲人莫入”的场所,领导事务繁忙,谁来给校领导打陪餐考勤?校长有事没来能否如实记录?陪餐记录造假怎么办?食堂给领导开小灶又能如何?不陪餐又能怎样?……规定下达之初,各校可能会照章办事,但若缺乏有力监督,缺少追责程序,久而久之,会引发懈怠情绪,法规严肃性、约束力消解于无形,良好的制度难免成为纸上规定。多起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

  新的陪餐制提出建立家长陪餐制度,还要求,对陪餐家长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学校要及时进行研究反馈。这无疑可以消除校内自我监督、校方“一言堂”的短板。然而,笔者注意到,《规定》中的用词是“有条件”和“应当”,而非必须,毕竟,大多数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计,能否抽出时间来义务陪餐?如果强力而为,会不会加重家长的负担?如果总是那么几个有时间的家长陪餐,家长陪餐制度会不会像家委会一样发生变异,是否能够取得其他家长的信任?这都是家长陪餐制度的实行难点。

  所以说,陪餐制虽体现了政策善意,但难点在于监督与落实,只有强化全局观念,坚持理性务实的态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细则,才是把好事办好。政府部门要强化监督巡查,引入更多公共监督的多元渠道,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对执行不到位的学校、幼儿园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倒逼校方严格落实陪餐制,使陪餐制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使其制度化、常态化,不打折扣。

  同时,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利用公共信息平台、明厨亮灶等方式,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陪餐人员等信息,让师生、家长都全程参与到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管理和监督中来;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师生、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系统性问题,不少问题食品在诸多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堂而皇之地登上百姓的饭桌,并不会因为学校而止步。全然指望陪餐制来杜绝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可能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因此,校园陪餐制还须国家层面的监管措施、安全方案全部对接,一路护送,辅之以建立由学生、家长、教师等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充分发挥公众在确定供餐模式、供餐单位、配餐食谱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切断学校和食堂之间的不正当利益关联,确保校园食品安全。如此,方能让陪餐制具有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政策温度与持久力度。(未成年人未网呼啦圈评论 王丽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