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等奖获得者沈子尧表演讲古 新说“英雄小八路” 11月24日下午,2018年厦门市青少年闽南话讲古电视大赛决赛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城市空间剧场举行。刘三姐和她大哥的生动传说、海豚救渔姑的美丽故事,包拯审石头的奇趣传奇……在当天举行总决赛上,28名小“讲古仙”讲古论今,话世间百态,讲人间冷暖,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讲古盛宴。 在五位来自厦门、泉州的专家评委的评审下,加上大众评审团的投票,最终,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胡柏先、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的李司宸荣获A组比赛一等奖,B组桂冠则被来自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的沈子尧、厦门市音乐学校的马晨凯摘得。 本届讲古大赛由厦门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厦门市思明区文化体育出版局、厦门文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厦门文广影音有限公司、厦门卫视《斗阵来讲古》栏目组承办。 60多所中小学校、传习机构齐动员 在2017年成功举办首届厦门市青少年闽南话讲古电视大赛基础上,今年讲古大赛报名活动一启动,就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厦门市共计60多所中小学校、传习机构的180名选手参与到本次大赛中。比赛还吸引了一些台湾地区的小选手参赛,就读于厦门市火炬学校的台南小朋友林译云首次参加闽南话讲古比赛。为了纠正闽南话的发音,她把指导老师的发音录下来,一遍一遍练习,直到发音标准。 本次比赛创新赛制,按年龄划分为A、B两组,6-18周岁的青少年均可报名参加,并本着方便选手就近参加的初衷,初赛设置了岛内、岛外两个赛区。比赛历时一个多月,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赛程,初赛两组各选出30名选手进入复赛,再各选出14名选手进入决赛,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配套举办讲古师资培训班 通过举办讲古比赛,思明区希望激发培养年轻一代学习讲古的热情和积极性,挖掘出更多讲古的好苗子,为讲古代代传承夯实强有力基础。 为了提高选手的讲古水平,本次大赛首次举办讲古师资培训班,邀请多位讲古传承人、知名“讲古仙”、表演专家免费为参赛选手的指导老师和家长指导培训,在比赛过程中,又分别为进入复赛和决赛的选手从语言表达、发声、表演等方面进行免费培训。 本届大赛以厦门卫视《斗阵来讲古》栏目为全媒体合作平台,引入网络直播、电视录播、网络投票机制,并分别在“讲古”和“文化思明”微信公众号推送40多篇与讲古比赛相关的资讯,拓宽赛事参与面。“讲古”微信公众号还开辟了讲古比赛专栏进行微直播。在线收看人数过万人。 培养讲古新生力量 思明在行动 “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思明区文化馆。 多年来,思明区一直致力于讲古的保护与传承,广泛开展讲古进校园、进社区展演、展示、培训等活动,已在厦门20多所学校举办讲古夏(冬)营、讲古兴趣班和多个社区举办讲古表演专场。并开设两处室内讲古场,邀请传承人、“讲古仙”定期为民众免费讲古,其中金榜讲古场从2001年开办至今已举办讲古专场活动700多场,老剧场讲古场每周日安排知名“讲古仙”与小讲古员同台表演,“讲古仙”根据小讲古员的表演给予现场指导,促进讲古新生力量快速成长。为了让“讲古”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近几年更是加大保护力度,2016年召开海峡两岸(厦门)“讲古”专家研讨会,邀请两岸文史专家、讲古传承人、“讲古仙”等共同探讨“讲古”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为讲古传承、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积极为讲古传承人牵线搭桥,从学校、广播电台等物色人选,让传承人收徒授艺。投入专项保护资金拍摄制作一部讲古专题片,介绍讲古保护与传承状况。多措并举促进讲古的保护与传承。 11岁讲古“老手” 新说“英雄小八路” “咻——”小讲古人沈子尧一边用口技模拟炮弹飞行的声音,一边把右手举高、张开五指,随后重重落下,演示出炮弹下落爆炸的过程……这番新说“英雄小八路”,让现场观众仿佛身临60年前“八二三”金门炮战的那段历史,又在其中感受到了闽南语独有的幽默。他也以精彩表现征服了评委,最终连续两届获评大赛一等奖。 今年11岁的沈子尧,在厦门讲古界其实早就“出道”了,7岁登上大舞台表演、还在不少比赛中崭露头角。2016年,九旬的国家级讲古传承人范寿春老先生收9岁的沈子尧为徒,更是传为佳话。 “身经百战”的沈子尧此番参赛不仅是为了赢过对手,更重要的是要突破自己。他表示,自己的“升级”主要是增加了不少口技的运用,肢体动作也更舒朗大方。不仅是沈子尧,他的智囊、爸爸沈少聪也为了比赛创新了一把,创作了“英雄小八路”的讲古版本。 有别于电影中家喻户晓的接电线情节,沈子尧此番讲的是更鲜为人知的小八路帮解放军送图纸的故事。故事主要讲,解放军小王叔叔用望远镜发现了金门的重要炮位,在送图纸的过程中,被一颗炮弹炸伤,这时候,一位叫陈番薯的小八路挺身而出,冒着炮火,把图纸安全送到指挥部的故事。 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用口技演绎陈番薯如何通过听炮声躲避炮弹。炮声有两种——一种在很远的地方爆炸,沈子尧模仿炮弹飞行、发出一声长长的“咻——”来表现,代表是安全的,可以继续前进;而如果他发出急促的“沙沙沙”声就代表炮弹在附近爆炸,需要赶紧卧倒。故事中,陈番薯凭借这项本领,三步一跑、五步一跨,及时把图纸送到指挥部。据沈爸爸介绍,这个故事源自上一辈人的口述历史,连炮弹飞行的声音他也是亲耳从老人家口中听到,再经过孩子艺术化的表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场上,沈子尧抑扬顿挫的语调,鲜活写实的动作,夸张有趣的表情,逗得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直喊“可爱”。 虽然演出效果不错,但沈爸爸认为,子尧有几处节奏还没有踩准,离真正的突破自我还差一步。在沈子尧和他的家人看来,通过比赛,不但能检验自己,更能发现不足,只有不断提升技艺,才能更好保护和传承这门艺术,让更多的人关注闽南文化,喜欢和热爱讲古。(记者 李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