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积累道德正能量的“未来工程”,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近年来,攀枝花东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策部署,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建设产业强区、美丽城区、幸福市区、清明东区的战略工程,以“三三”工作法为抓手,立足长远、注重实效,倾力为全区未成年人构筑健康成长乐园,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示范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区。 从战略全局着眼 “三重保障”聚力 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抓好“三重保障”,着力形成齐抓共管、常态发展的局面。 组织保障。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形成以区文明委牵头,教育、民政、公安、司法、团委、妇联等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编制《攀枝花市东区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把这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队伍保障。建好“五老”志愿者、法治辅导员“两支队伍”, 常态性开展营业性网吧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监督、法律法规宣讲等活动。目前,全区有“五老”志愿者120余人,法治副校长、辅导员、班主任400余人。 经费保障。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2018年共安排经费90.4万元,其中,妇女儿童工作经费48.2万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费7.2万元,关心下一代工作经费30万元,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经费5万元,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从把握规律着手 “三大平台”育人 针对未成年人的兴趣特点,遵循成长规律,充分运用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平台”,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建好学校教育平台以德育人。把道德元素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四色”教育为重点,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红色”教育塑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60余次,“五个一”市情教育55次,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青色”教育固本,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开展“我们的节日”、“川剧”文化进校园等活动400余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橙色”教育防身,组织开展防溺水、防火灾、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讲座,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增强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蓝色”教育强心,成立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创建心理咨询室6个,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辅导课,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搭好家庭教育平台养成育人。出台《攀枝花市东区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建立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点23个。开展“争做合格家长、争当合格父母”“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的家教方式,打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拓展社会教育平台实践育人。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暑期“绿色课堂”“今天我是环卫工”等志愿服务公益项目,让孩子从小感受社会正能量。建好凤凰小学城市少年宫、银江中心校乡村少年宫,用好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室,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传统教育、文化活动等场所,截至目前已接纳2万余人次参观学习。 从确保长效着力 “三个优化”护航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治理,突出“三个优化”,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优化权益维护机制。印发《关于2018年青少年法治教育进社区、进村、进学校任务安排的通知》,上半年开展送法宣传教育50余场,受教育青少年10000余人次。严格结婚、离婚检审证件制度,依法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减少非理性离婚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组织公安、文化、城管、卫生等部门,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清理整治校园周边三无食品商铺,打击校园周边兜售涉及“黄、赌、毒”、暴力、反动等方面“口袋书”摊贩,查处网吧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经营业主,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2018年共检查商家2000余家次,查处违法商家10家。 优化关心关爱活动。制定《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实行一对一结对关爱保护。建立覆盖全域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孤儿救助保障体系,截至目前,救助流浪儿童5名,为13名散居孤儿发放孤儿保障金3.16万元。开展扶贫助学活动,2018年春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给予1489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92.03万元;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享受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1012人,共发放助学金101.2万元,免学费46.55万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东区以“三三”工作法为抓手,传承好“三线建设精神”,带着使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攀枝花市文明办 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