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任何一道数学题,或者是绝大部分数学题,上网一查就有答案,那咱们该怎么留作业啊?咱们该怎么样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啊?这些在10年、20年前不存在问题,我们今天必须回答。” 近日,在2018HOPE卓越教师培训活动中,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主编王尚志提出:由于手机、由于相应的信息技术,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干扰了我们的教育? 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主编王尚志。未来网谢深森摄 王尚志注意到,最近很多的软件公司都开始大举向教育进军,动员了一批精英,把老师所拥有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数字化,程序化,软件化,变成辅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所谓解题机器人。 “我就想问大家,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我们老师该为学生做点什么?这恐怕是在我们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尚志一再强调。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王尚志认为教育需要变革,教育改革最迫切的命题是回应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而教育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师们需要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技术会是助力。那么,老师们就需要做一些机器所不能做的事情。王尚志表示,老师们需要经历从学会到会学的一个变革。以数学为例,他认为过去老师帮助学生学会解题,现在可能需要帮助学生会学数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下老师们需要思考,怎么教会学生打数学这条鱼的思维?”王尚志认为这是机器不能替代人所完成的东西。 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王尚志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关注起人工智能对于数学课程的影响。他认为,一方面,课程一定会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数学课程在教学、学习、评价和考试中,老师们将来都会依赖于某些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来改进教育教学。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学学习,还会有何不同?王尚志聊起了去年人工智能解答高考题的事情,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下,人工智能会反过来印证考试的水平,当人工智能做的分数越高,可能会告诫我们,我们的题目是不是需要做调整。“如果我们数学教育不做调整,将来我们老师开个玩笑说,改的都是标准答案。就完全失去了我们改作业的意义。” “但是人工智能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我们去思维,人工智能也不能代替我们的阅读理解,我们的质疑提问、梳理总结、叙述表达,它也不能代替我们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也不能代替我们分析思考、思维中的问题,也不能代替我们开展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活动。”王尚志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们应该参与到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转变的发展潮流中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导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评估者,应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抚慰者,应该成为有利于学生学习课程的策划和组织者,应该成为学生工作和实践的示范者。 “人工智能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适时交流,更不能取代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王尚志表示。(记者 谢深森) |